在故黄河,探访苏轼名作里的这处“激流险滩”
伴随着初秋的微风轻拂,故黄河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和谐。
从和平桥到汉桥这一段的故黄河,作为故黄河风光带的最后一段,不仅是城市中的一条生态走廊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河流,探寻它的故事,感受它的魅力。
从空中俯瞰,故黄河如同一条金色的绸带,蜿蜒流淌。这条被誉为徐州“母亲河”的河流,自1855年改道北上山东之前,已经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滋养了700余载。
古时的徐州,冈岭四合,黄河汤汤,蜿蜒而来。东行至黄楼,拐而南流穿城而过,到矶嘴坝(又称积水坝),绕过显红岛而浩浩东去。
故黄河曾经的蜿蜒险峻,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窥见一二。
四山眩转风掠耳,但见流沫生千涡。
险中得乐虽一快,何异水伯夸秋河。
百步洪,徐州有名的三洪之—,也叫徐州洪。曾经是泗水的一处急流,因巨石盘踞长百余步而得名,其中有激流险滩,令人震撼。
苏轼当年在此泛舟颇有种“漂流”漂流的感觉。诗中笔墨淋漓恣肆,行气如虹,有想象比喻,有精神感受,那种冒险后获得的快感与喜悦跳动在字里行间。
如今,这条在徐州境内绵延234公里的故黄河,经过精心的规划与开发,已经蜕变为一条集文化、生态与观光于一体的长廊。
它不仅承载着徐州的过去,更是这座城市美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,展现了徐州建设的辉煌成就。
那段让苏轼留下佳作的激流险滩,如今已变成了一湾平静的水面。水面上的这一处小岛,原是由激流冲刷起泥沙 沉积而成的沙洲。
摄影/季广天
随着我们的脚步沿着故黄河的岸边缓缓前行,我们来到了一排充满文化气息的苏轼文化长廊。上面用浮雕和篆刻,讲述着苏轼抗洪治河的故事。
北宋熙宁十年(1077)四月,苏轼赴徐州任太守。时年秋,黄河在河南濮阳大决,洪水狂奔于徐州,城池危在旦夕。知州苏轼率全城吏民,连日抗洪,筑起“首起戏马台,尾属于城(东南隅)”的黄河大堤。城以得保,建黄楼以铭。
苏轼,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,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,更以其在徐州任职期间的抗洪功绩,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中。
如今,这条故黄河故道,不仅是徐州的生态走廊、文化走廊,更是一条精神的长廊。它见证了苏轼的智慧与勇气,也见证了徐州人民的坚韧与不屈。
站在岸边,我们遥望汉桥和远方疾驰而过的火车,不会忘记眼前穿城而过的故黄河和大运河,曾承载了铁路之前几百年的枢纽记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