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徐州 | 嘘!你听,他们开口说话了

来源: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  发布时间:2023-05-23

博物馆文物超严肃?

也许是“打开方式”不对!


严肃的文物摇身一变,

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情包!

↓↓↓


1.jpg

2.jpg

3.jpg


它们如果开口说话,

会说点啥?


“我”是楚王的搓澡石


4.jpg


“我”出土于徐州东郊黑头山汉墓,是一块陶制的搓澡石,椭圆形,长9厘米,高4厘米,顶面卧有一只蟾蜍,双目圆睁,四肢伸展,憨萌可爱,正反两面有颗粒状小圆点。


陈列在徐州博物馆的“新家”,“我”被命名为“陶爽瓦”。望文生义,看着就很爽。一起展出的还有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的几个同类,有扁圆形的,有圆柱形的,人家可是楚王用过的哦。


据中国文史出版社的《徐州汉墓》记载,徐州已发掘汉墓2000座左右,有姓名的西汉刘氏宗室成员墓10座,其中就包括黑头山刘慎墓。


“我”真的是鼓,有图有真相


5.jpg


“我”是徐州博物馆“古彭千秋”展厅里的一件彩陶,出土于邳州大墩子遗址,距今约4500年至6000年。


有人说“我”像水缸,怎么可能?“我”的上沿外圈有好几个疙瘩,腹部有洞洞。又有人说那就是个破水缸。嗐,无语了,“我”其实是一个鼓,一圈疙瘩是固定牛皮用的,腹上的洞洞是放音用的。


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,有许多建鼓的画面。被支楞起来的建鼓是快乐的焦点,二人击鼓而舞,鼓上瑞鸟飞翔,一派祥和。


“我”是尾巴翘上天的龙


6.jpg


“我”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第5室,由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,晶莹温润,有玻璃般光泽,局部有沁斑,那是年代感的标识,因身体卷曲,被大家称为“S形龙”。“我”是徐州博物馆的馆标。


“我”兄弟很多,大家的面部都差不多,双目圆睁,鬣毛向两边卷曲。区分彼此的不同,最明显的就是看翘尾巴的程度。尾巴卷了270度的玉龙,末端是水平朝上的,此造型是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的馆标。


即使是龙,也这么卷。S形玉龙造型,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徐州现代文创、建筑物上,成为辨识度超高的一枚汉文化符号。


“我”是没有休息的打工人


7.jpg


在驮篮山的楚王地下宫殿,有一群陶制的舞俑、乐俑。王家一台戏,舞了两千年。这台大戏中,有四人抚瑟,四人击磬,两人吹奏。乐队的演奏者都坐着,从演出开始到现在,从没起来过。


“我”是八名舞俑中负责抚瑟的,身穿右衽曲裾深衣,双膝着地,上身前倾,双臂曲肘前伸,左手抚弦,右手弹拨。面前的瑟,首部有25个弦孔,尾部有4个弦枘。


长袖飘舞,丝弦齐鸣。风里雨里节日里,“我”在博物馆的舞台等候你。


“我”像“3D”打印出来的独幢别墅


8.jpg


“我”是出土于徐州拉犁山汉墓的一座二层陶楼,高60厘米,宽46厘米,虽是陶土烧制,但制作精巧,各个部件的细节清晰可见。“我”被放在独立的展示柜中,仿佛是一座“3D”连体打印出来的独幢别墅。


汉代出土的画像石上,描绘建筑物的画面很多,仅屋顶就有悬山、硬山、歇山等多种,园林专家们对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建筑曾有专题研究。


在徐州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陶楼,是汉代高层楼阁建筑的缩影和见证,反映出汉代人房屋建造的高超水平。


文物是安静的聆听者,

徜徉在历史的洪流里,

行走在无声的岁月中。

……

如果文物会说话,

它们会把那千百年的光阴,

编成故事,

慢慢说给你听~



文字:张瑾

设计:傅可涵

编辑:梁玮钢

 


评论

我要点评
点赞(0)
暂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