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愿一识苏徐州--《彭城风华》即将公演

来源:快哉徐州快哉快哉  许波  发布时间:2023-03-27

1.jpg

熙宁十年,

四月的花海妆点了徐州的城墙内外,

苏轼在此时来到徐州,担任知州。

2.jpg

(@小红书/晚风南)

这是苏轼任期颇长的一段时日,

为这座城,奉献他壮盛之年的一腔热血。

水来抗洪,天旱求雨,

郊外寻煤,利国冶铁。

徐州的山水风景,

徐州的市井乡间,

连同徐州的闲云野鹤,

皆入他眼。

3.jpg

(摄影/刘紫嫣)

北宋熙宁十年四月到元丰二年三月,

是徐州知州苏轼马不停蹄的23个月。

七月竹杖行乡野,八月拒水守彭城,

九月筑长堤,十月香盈袖,

细雨斜风,牛衣古柳,

读尽杏花三十里,

从此忆徐州。

4.png

(摄影/李婷)

苏轼为徐州知州时著有《放鹤亭记》一文,放鹤亭位于云龙山上,原为北宋元丰年间道人张天骥的草堂。明嘉靖十一年(1532 年)都御使戴时宗在原址重建,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 年)徐州知州姜焯重修,清咸丰、同治、光绪年间均予修建。

5.png

现存放鹤亭为清同治十一年(1872 年)重建,门额上有落款苏轼的手书“放鹤亭”三字。

6.jpg

(摄影/徐祥瑞)

在任职徐州的那两年,

他曾和隐居山林的张天骥花下饮酒

看他的仙鹤们飞向青天,

也曾立于黄楼,凭栏四顾,

一览天宇之宏大。

他走过黄茅冈,登上云龙山,

听取了许多的民声,

写下了不朽的诗词。

7.jpg

苏轼手迹(摄影/刘紫嫣)

熙宁十年秋,苏轼刚刚调任徐州知州不久,就遭遇洪水围城,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抢险,筑起一道“首起戏马台,尾属于城”的东南大堤。经过日夜奋战,终于战胜了洪水。为了保全徐州免遭水患,苏轼申请朝廷批准改筑外城,建木岸,修黄楼,增固堤坝,此为“苏堤”。

2005年,徐州的苏堤,东起云龙山下,西到段庄,成为云龙湖的第二道屏障,堤水间有水闸沟通云龙湖和奎河。

8.jpg

今日苏堤路(摄影/徐祥瑞)

元丰元年,苏轼在东门城墙上建造高楼,涂上黄土,名曰“黄楼”,取土胜水之意,用以镇水。

9.jpg

(摄影/李婷)

1988年,重建黄楼于黄河故道畔,新建的黄楼为黄琉璃瓦覆顶,歇山抱厦,有苏辙撰文,苏轼所书的《黄楼赋》碑立于楼内。

10.jpg

(摄影/李依航)

黄楼落成的时候,

远道而来赴此盛会的秦观这样说:

“我独不愿万户侯,惟愿一识苏徐州。”

“苏徐州”信手拈来几缕淡墨,

便氤氲了古彭城近千年的旷世风情。

11.jpg

(摄影/程耀廷)

而今日江苏的徐州,

依然保留着当年“苏徐州”

——知州苏轼的印记:

12.jpg

(摄影/李依航)

此风快哉知雅意,

黄楼壁上诗未干。

这是他留给徐州文脉的瑶瑾之礼。

13.jpg

(摄影/李依航)

苏公塔前追月影,

一船星辉过鹤鸣;

这是云龙山水怀念他的胜景联篇。

14.jpg

云龙湖苏公岛西部的“苏轼纪念馆”(摄影/李依航)

15.jpg

水街里的苏公瓦舍(摄影/李依航)

千年以前,一任知州,苏轼与徐州结下不解之缘,千年以后,我们怀揣敬畏之心回望历史,因苏轼而骄傲,以苏轼为榜样。为纪念苏轼为徐州所作贡献、缅怀苏徐州之盛景,大型湖岛实景演出《彭城风华》再续千年佳话。 

16.jpg

以水为媒、以岛为台、以船为席,

《彭城风华》共有八大场景,

3.3公里航线,

令观众拥有70分钟游船行进式观演体验。

17.jpg

船在戏中走,戏在身边演,

老年苏轼和青年苏轼跨时空出现,

在山水之城向众人娓娓道来彭城的诗意和故事。

享不够的汉风盛情,赏不够的楚风雅韵,

唱不尽的诗词歌赋,诉不完的千古佳话,

听不够的抗洪传奇故事……

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

苏轼留给后人的千古名篇,

留给徐州的千古名词,

在光影流动中娓娓道来。

24.jpg

25.png

云龙湖畔 一出大戏

3月30日 正式公演

敬请期待

/

交通指南

26.png

演出入口:彭城风华游客中心

交通出行:市内乘坐41路、47路、63路、78路、游5路公交车到金山公园站下车,步行至彭城风华游客中心

自驾出行:导航至彭城风华停车场,随后步行抵达彭城风华游客中心


评论

我要点评
点赞(2)
暂无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