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徐州 | 汉服:风起霓裳,一梦千年

来源: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  发布时间:2023-03-15

汉服,全称为“汉族传统服饰”,

因其基础制作(平面裁剪)理念为

“上衣下裳”,故俗称“衣裳”,

也可称为:汉衣冠、华服、华裳等。

1.jpg

汉服“始于黄帝,备于尧舜”,源自黄帝制冕服,定型于周代,并在汉代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,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,是“衣冠上国”“礼仪之邦”“锦绣中华”的体现,承载了汉族的染、织、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,作为载体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今天,我们与汉服传承人杜梅和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韩松面对面,走进汉服文化。

陈列于徐州博物馆内的陶舞俑,在汉服传承人杜梅的眼中,身着“长袖式”单衣、裙摆拖地的褪色陶舞俑再次染上斑斓华彩,她们被赋予不同的角色、身份,一同在那歌舞升平的宴会上,随着跨越千年的钟鼓丝弦齐鸣之音舞动身姿,倏尔甩袖向上,长袖如瀑布般垂落,在空中纷飞飘舞。

2.jpg

杜梅(右一)裁剪布料,手工制作汉服

恰如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疏云:“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,有章服之美,谓之华。”华夏二字的背后,是汉服与礼制的密不可分。

在历经沧桑磨难、金戈铁马、夷狄入侵后,汉服的款式、形制、用料、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,但主体部分并无甚大变化,逐渐造就了汉服交领右衽,上衣下裳,褒衣大袖,无扣结缨。同时又以盘领、直领等为补充的特有文化特点。

3.jpg

又因汉服属于“平面剪裁”制衣体系,没有省道和肩斜,加之用料宽大,穿着时,衣袖往往会随着人的动作形成优美的流线,这种行云流水的设计风格亦成了汉服所独有的韵味。历经几千年发展,其形制特征、纹饰搭配彰显出华夏民族的审美取向和时代风骨,其所蕴含的等级文化、政治文化和亲缘文化也愈发浓厚,成为昭名分、辨等威、别贵贱,识礼仪的重要符号。

“不同的场景适宜穿着的汉服各有不同。比如在郑重的社交场景中,男士穿深衣、圆领袍,女子着大袖衣裙、交领袄裙等款式,显得自信得体;而在日常休闲时,简单的窄袖衣搭配裤或裙,更显得闲适自在。”杜梅说,每制作一件汉服,都是在刻画一个人物,不仅要符合形制,也要匹配穿衣人的性别、年龄、性格、 修养、精神等多方面信息。

4.jpg

汉服工艺复杂,了解历史、尊重历史是第一步。为了设计好汉服,杜梅经常到外地采风,西安、甘肃、敦煌……每一处博物馆成了杜梅的“必修课”,古人的智慧为她增添了无限灵感。而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、汉文化发源地的徐州,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也为杜梅提供了天然“典籍”。

在不断地钻研中,杜梅不仅掌握了历朝汉服样式和制作技艺的基本信息,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方法。

在采访中,杜梅展示了她制作的一件绣着十二章纹的汉服,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宗彝、藻、火、粉米,在黑色的帝王礼服上绣得栩栩如生,显露出尊贵与霸气。

5.jpg

杜梅和员工讨论汉服的设计样式和材质

跨越千年,汉服将以怎样的形式获得新生、又会展现何样新貌?

汉服是华夏先辈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,最好的传承方式,便是让汉服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
6.jpg

“几年前,汉服爱好者还比较少,大多集中在年轻群体。但是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汉服,汉服也不再仅是年轻人的热潮,而是有了更多年龄群体的爱好者。”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韩松说,从传统节日到日常生活,汉服爱好者频频出现在街头和公园,潮流之外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千年文明的文化自信。

7.jpg

让汉服走出历史,以工艺设计还原传统汉服的视觉效果,通过颜色、印花、布料拼接融合等方式融入现代审美……如今的汉服,是古今融合的汉服,现代工艺和传统技艺的结合,为汉服增添了新的时代“魅力”。

让汉服走向世界,各地基于汉服的“衍生品”越来越丰富,汉服文化正逐渐成为集文化性、综合性、公众参与性于一体的社会性的大型文化。

8.jpg

青岛市即墨汉服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精美的古代服饰;北京颐和园打造文创体验区设计推出粤绣屏风《百鸟朝凤》等文创产品,在保留汉服形制的基础上,结合颐和园优美的风景和文化元素在汉服纹饰上体现出来……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汉服,加入发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行列中,华夏文明在一丝一绦间延续,文化自信亦在一针一线中织就。

9.jpg

“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汉服制作的技艺,但是我们每个人,都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。”韩松会长说。

10.jpg

评论

我要点评
点赞(0)
暂无相关评论